品名 | 知母 | 產(chǎn)地 | 廣西 |
產(chǎn)品屬性 | 根莖類 | 性狀 | 根莖扁圓長條狀 |
性 | 寒 | 味 | 苦 |
歸經(jīng) | 肺;胃;腎經(jīng) | 毒性 | 無毒 |
化學(xué)成分 | 根莖含知母皂甙等 | 產(chǎn)品形態(tài) | 薄片 |
炮制工藝 | 曬制 |
【別名】蚳母、連母、野蓼、地參、水參、水浚、貨母、蝭母、芪母、提母、(艸是)母、女雷、女理、鹿列、韭逢、兒踵草、東根、苦心、兒草、水須、昌支、蒜瓣子草、兔子油草、山韭菜、羊胡子根、穿地龍、蝦草、馬馬草、淮知母
【來源】
藥材基源: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莖。
采收和儲(chǔ)藏:春、秋兩季采挖,除去枯葉和須根,抖掉泥土,曬干或烘干為毛知母。趁鮮剝?nèi)ネ馄?,曬干為知母肉?/p>
【生境分布】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向陽干燥的山坡、丘陵草叢或草原地帶,常成群生長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華北及陜西、寧夏、甘肅、山東、江蘇等地。在新疆、安徽、江西、河南等地有引種栽培。
【性狀】
性狀鑒別 ⑴毛知母 根莖扁圓長條狀,微彎曲,偶有分枝,長3-15cm,直徑0.8-1.5cm。一端有淺黃色的莖葉殘痕,習(xí)稱金包頭。表面黃棕色至棕色,上面有一凹溝,具緊密排列的環(huán)狀節(jié),節(jié)上密生黃棕以的殘存葉基,下面略凸起,有縱皺紋及凹點(diǎn)狀根痕或須根痕及殘莖。質(zhì)堅(jiān)硬,易折斷。斷面黃白色,顆粒狀。氣微,味微甜、略苦,嚼之帶粘性。
⑵知母肉 外皮大部分已除去表面黃白色,有的殘留少數(shù)毛須狀葉莖及凹點(diǎn)狀根痕。
以條粗、質(zhì)硬、斷面色白黃者為佳。
【炮制】知母:揀凈雜質(zhì),用水撞洗,撈出,潤軟,切片曬干。鹽知母:取知母片置鍋中用文火微炒,噴淋鹽水,炒干取出,放涼。(每知母片100斤,用鹽2斤8兩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);先于槐砧上細(xì)銼,焙干,木臼杵搗,勿令犯鐵器;揀肥潤里白者,去毛切,引經(jīng)上行則用酒浸焙干,下行則用鹽水潤焙。
【性味】味苦;性寒
【歸經(jīng)】肺;胃;腎經(jī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