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天寒地凍。記者走進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樺林鄉(xiāng)俄博溝村感受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。
剛到村口,歡呼聲就已不絕于耳。沿著村中干凈整潔的硬化路面尋聲而去,我們來到了村中的廣場上,這里聚集著俄博溝村的男女老少,人們聚精會神盯著籃球場上的激烈比賽、熱情似火……
俄博溝村為迎接新春舉辦的*屆村民運動會已經進行到了*后*,來自周邊14個村的17個籃球隊在經過三天的循環(huán)賽后,*將花落誰家成為了村里*的“熱點”。在賽場邊,我們遇見了正在觀看比賽的馬基彪、馬志霞夫婦二人。
俄博溝村*書記姚忠龍說:“這打扮‘干散’的夫妻倆,是村里的貧困戶,2016年從山上的老房子搬到了現在的房子里,把家里收拾的‘美得很’!”聽到這話,馬志霞面露羞澀地笑了。
在馬志霞的帶領下,我們一行人步入了精心裝修的新房。寬敞明亮的客廳、陽光充足的臥室、干凈整潔的廚房,讓大家眼前一亮。夫婦倆坐在沙發(fā)上與我們聊起了家里的變化。
“過去,家里的收入主要靠我在海北打工,一年下來也就能掙2萬元左右。那時,我父親常年臥病在床,還有老母親和兩個正在上學的娃娃需要照顧,她在家的日子也比較辛苦。”馬基彪并未著意渲染過去的不幸,而他臉上靦腆的笑容并未退去:“而且那時一家六口人,擠在山上的土房子里,房屋簡陋不說,到了晚上因為沒有路燈出入都很不方便。”
話音剛落,站在一旁的姚忠龍就指著掛在墻上的*脫貧明白卡說:“你看,現在他家的日子可不一樣了。不僅搬進了新房,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上升到了10755.8元。”
“是啊,*扶貧工作開展以后,我家的變化真的大。2016年6月,我們從山上搬到了現在的新房里。用政府補助的45000元加上攢下的20000元蓋了新房,后來又花了20000元進行裝修。父親去世后,媳婦兒也有空閑時間去養(yǎng)雞場里工作了!”
馬基彪所說的養(yǎng)雞場,是坐落在俄博溝村的大通金悅生態(tài)養(yǎng)殖場。2016年,青海省總工會開始對樺林鄉(xiāng)峽口村、俄博溝村和阿家溝村進行對口幫扶。三個村莊地處腦山地區(qū),發(fā)展基礎薄弱,如何以產業(yè)扶貧打破貧困的代際傳播,他們絞盡腦汁。前往湟中縣、門源回族自治縣、化隆回族自治縣以及甘肅省正大雞場深入調研取經,反復探討蔬菜種植、肉牛養(yǎng)殖、獺兔養(yǎng)殖和蛋雞養(yǎng)殖的實際可操作性,*終選擇了見效快、市場前景好的蛋雞養(yǎng)殖。
2017年,投入800萬元建成規(guī)模化養(yǎng)雞場1處,當年9月正式投產運營,2018年又投入300萬元完成雞場擴建,現有雞舍3座,2座正在運行,有機肥加工車間1座。養(yǎng)雞場利潤的60%用于3個貧困村發(fā)展壯大集體經濟;10%用于貧困戶持續(xù)穩(wěn)定脫貧;30%用于養(yǎng)殖場正常生產經營和擴大再生產。從2017年9月到2018年11月,每個村分到了4.2萬元。
馬志霞就在這座離家五分鐘步行距離的養(yǎng)殖場工作。每天的14時至16時,她需要與其他三位工友一同在這里完成*的撿蛋工作。雞蛋被自動運輸機從雞舍內勻速送到她們的手邊,“娘子軍”們以極為熟練的手法迅速將它們分裝至包裝盒內。30個一組,裝滿6組后用紅繩迅速捆綁好送至貨品存放處。她們每天可分裝2萬噸雞蛋,每人每月收入900元。
馬志霞在養(yǎng)殖場的固定收入加上馬基彪的打工收入,讓家里的生活過得越來越紅火。“今年我打算無息貸款5萬元,種植當歸。村里的書記、*書記都說我們的耕地中種藥材收益更好,相信,今后我們的生活會更上一層樓。”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
相關新聞更多
新聞關鍵字: 養(yǎng)雞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