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康不小康,關鍵看老鄉(xiāng)。老鄉(xiāng)有沒有小康?需要各級扶貧干部做到腳下有泥,才能心中有數。縣里做扶貧工作的干部對各鄉(xiāng)各村的資源條件怎么樣、適合發(fā)展什么樣的產業(yè),不能糊涂;鄉(xiāng)里干部對這村那屯的貧困戶數量、致貧原因,應該大體清楚;誰患了病腿腳不靈便,駐村干部幾天后就能把輪椅推進家門……
以前,機械執(zhí)行、干了就行的工作思維有過。扶貧資金用沒用?也用了;百姓得沒得著利?也得了;干部干沒干實事?也干了。然后考核表的*欄就能畫上個紅鉤鉤。不是沒擔責,不是不做事,但要老鄉(xiāng)真正叫好,還欠著火候。
現在不一樣了,國家有明確要求,貧困縣退出,群眾滿意度必須達到90%以上。這個硬杠杠,把扶貧工作這張答卷的“判題權”交到老鄉(xiāng)手里。扶貧工作做沒做到位,成效到底如何,誰*有發(fā)言權?當然是老鄉(xiāng)了。貧脫沒脫,聽老鄉(xiāng)說。把“判卷”的筆交給老鄉(xiāng),是再合適不過的了。
不下田間地頭,不踏老鄉(xiāng)門檻,不聞炊煙,不揭鍋蓋,就難以知道老鄉(xiāng)到底滿不滿意。這么一來,扶貧干部和群眾的“物理距離”縮短了。“滿意”指的是一種心理狀態(tài),“物理距離”的拉近,是為了讓“心理距離”更近,扶貧當以心暖心。這樣也有利于激發(fā)貧困戶的內生動力。
扶貧工作已經進入攻堅期,剩下的都是“硬骨頭”。要啃“硬骨頭”,就得回應老鄉(xiāng)的真需求,用心研究真問題。
啃“硬骨頭”,關鍵是瞄準“長效”二字做文章。消滅表面脫貧,需要找到長久致富的門路,并幫著貧困戶摸清可能發(fā)生的致貧隱患。面對不同致貧原因,對癥下藥,這就要求工作方法不能死板,陷入到狹隘的經驗論中去。
怎么做到?法門還是在“*”二字。要把問題瞄得更準,需換“高倍鏡”,不能光用眼看,還要用心瞧。用心觀察之后可知,扶貧工作還可以更*,可以把有限的資金更有效率地用到刀刃上。
總之,打贏脫貧攻堅戰(zhàn),必須與群眾心貼心,工作上用心,才能讓脫貧成果真正經得起歷史的檢驗。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
相關新聞更多
新聞關鍵字: 脫貧攻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