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經濟學家表示,印度提高農產品價格的舉措不會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帶來通脹,但不足以阻止該國央行收緊貨幣政策。
印度政府星期三稱,將確保農民的農產品價格至少比他們的生產成本高出50%,包括棉花和水稻。印度內政部長Rajnath Singh說,增加1500億盧比(合22億美元)用于該計劃的支出不會進一步造成物價壓力,但他沒有詳細說明。
此舉為飽受打擊的印度債券市場提供緩沖,但可能只是暫時的,因油價上漲、盧比走弱和全球利率上升可能會給印度央行帶來壓力,迫使其在未來幾個月收緊政策。此外,人們擔心政府在明年全國大選前可能無法實現(xiàn)其預算目標,這將使債券空頭占據主導地位。
“從提高農產品支撐價格中過度炒作通脹是不合理的。盡管做出了上述決定,但印度央行將在8月加息,”L&T Finance Holdings Ltd.首席經濟學家Rupa Rege Nitsure表示。“因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未被視為高通脹或擴大預算缺口,國債收益率周三下滑。只有因豐收降低市場價格時,政府才不得不從農民手中購買農作物。”
印度央行6月加息25個基點,并表示未來的利率操作將依賴于經濟數(shù)據,包括農產品價格對CPI的影響、原油走勢和政府雇員的高補貼。
印度公共財政和政策研究所的經濟學家N.R. Bhanumurthy說:“這會對食品通脹產生一些影響,如果油價繼續(xù)上漲,將給財政赤字帶來壓力。印度央行對漲勢的解釋還不夠充分,因此將會有更多的收緊措施。”
ANZ Banking Group駐孟加拉的經濟學家Shashank Mendiratta說,農產品價格上漲的直接影響將是CPI上升50到60個基點。然而,實際影響將取決于政府的采購政策,以及市場價格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影響。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